9月25日-27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盛延林强调:今后的高企认定工作中,各地方认定机构要围绕“提高高企认定工作质量”的工作核心,进一步把认定工作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提升认定管理的专业化能力,加强专家评审能力评估,增强责任意识和深化企业服务意识,将高企培育聚焦于服务企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高辅导培育高企的质量,同时要避免高企认定培育形式化和片面化。各地方认定机构要落实全国高企工作 “深化质量年”的定位,共同推动高企认定可持续良性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十分重要的一项资质,它可以让企业获得下面一系列收益:
1、直接奖励:(认定后,可获地方资金奖励)
2、企业所得税减免:从25%降低至15%。
3、研发费用补助、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招投标优先等一系列好处。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大力引导与扶持,企业申请高企的热情日益高涨,但并非申报了高企就能通过!
申请高企却没有通过的企业肯定会有疑惑:“为什么企业自评阶段,申报条件都满足了;实际评审中,高企认定却没有通过呢?”
实际上,高企申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尤其是一些影响高企申报通过率的必备条件,需要企业从现在开始立刻着手排查与准备,临时抱佛脚是没有效果的。
今天就该问题给大家进行了简要分析整理,以供计划申报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参考:
知识产权储备
知识产权是高企申报的重头戏,其在企业创新能力评分中的分值为30分。
随着国家知产授权日益趋严,目前实用新型专利平均授权周期为9个月左右,发明专利授权周期最久,约为3年左右。
有一些企业急于申报高企但知识产权数量不够,通常会选择申报软著、集成电路图设计等,因为这类专利和著作权授权时间短,只要40个工作日左右。但这样为申报高企而申请的专利,其知识产权与企业主营业务的关联性往往不强,甚至完全不搭边,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知识产权评分,造成“看似有专利,实际不得分“,情节严重的还会被列入高企认定黑名单,影响今后几年的申请工作。
对于知识产权储备,还是要提前布局,按照企业研发方向与业务构成,结合需要授权的时间点预估,合理规划申请的类别、时间与内容,持续进行,才能有备无患。
科技成果与产品关联性低
科技成果转化在企业创新能力评分中的分值为30分,其是连接企业知识产权与产品的纽带环节,也占有很高的考量比重。
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在保证科技成果量的基础上,也要确保成果与产品之间的关联与有效的转化,技术专家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打分时,会综合考虑这两点,这是获得高分的重点。
科技成果转化的论证更多的是靠企业自己提供各类佐证材料。这些材料能否很好地向评委展示“技术成果是什么,如何转化,应用在哪个产品中,应用效果如何、技术水平怎样?“等关键问题,将决定企业在此环节的得分,因证明不严谨、逻辑不通造成高企认定失败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对于科技成果,企业切不可“强行转化”,应当在保证知识产权和项目、产品的匹配性,科技成果与产品的关联性的基础上,通过自我举证、第三方佐证等方式,尽可能收集完整的论证材料,而且所需的查新证明、检测报告、用户报告等资料,必须早作准备。
管理制度问题
研发管理制度在企业创新能力评分中的分值为20分,不少企业认为这是“稳得的分数“,但若不加重视,仍有可能造成大量失分。
不少新成立的公司为了节省费用,未给核心创业人员甚至初创团队的员工缴纳社保导致不满足申报高企条件,或在财务管理方面相对松散,公司账目混乱。在后补充材料中常常容易出现制度写明了有具体金额的奖励激励,但没有发奖金、汇款或现金签收的凭证等前后不一致的现象,使审核专家对其各项管理制度存疑,导致扣分。
对于管理制度,切忌套用模版,直接搬抄,而应核实企业实际情况,不能出现明显的逻辑错误。而在实际执行中,也应当遵循制度规定,不能让其成为虚设。
申报资料编写缺乏经验
对于中小型企业和初次申报的企业来说,由于对具体政策和申报过程了解的不够透彻,编写申报材料经验不足。比如:
研发人员不清楚研发项目怎么归集。
财务人员未设置研发支出辅助账,数据前后不一致。
企业审计报表与纳税申报表不一致未做说明。
相关产品描述不清,科技成果佐证材料过于简单。
以及等等,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申报结果。
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每年一次提升自身资质、享受国家扶持的良好机会,成败与否对企业的经营影响很大,应当充分予以把握。
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建议企业提前做好战略规划和充分的准备,对于一些经验不足的企业(比如:小微企业和首次申报高企的新企业)可以通过专业服务平台的协助,从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财务经费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准备。